心靈園丁:在綠意與色彩中,找回生命的韌性
- 發布日期:
- 最後更新日期:114-09-12
- 資料點閱次數:66
為提升高齡收容人心理健康處遇,法務部矯正署嘉義監獄特別結合「園藝治療」及「創傷知情概念」,自7月25日起辦理「園藝暨藝術治療課程」——大人們的療癒時光,共四次連續性工作坊。以本監高齡收容人,目前正面臨癌症、失智症或中風等重大疾病為對象,邀請深耕於園藝與藝術心理治療工作、這會心理諮商所的鄭湘柔諮商心理師,帶領高齡收容人在顏料和園藝的世界中,覺察五感、學習創傷基本概念,促進情緒調節與穩定。
參加人員身體面臨機能逐漸老化,常伴隨生理疾病,心理易孤獨沮喪,容易感到麻木與空虛,因而降低應對生活困難挑戰的心理韌性,超出自身的「身心容納之窗」。身心容納之窗,即一個人面對困境時,可自我調適的範圍能力。過去的創傷或現在的生活環境、人際關係等,常限縮了個人的身心容納之窗。不夠充足的自我調適空間,更容易使人「脫窗」,出現戰、逃、僵等創傷反應。透過園藝治療親近生命的過程,除刺激多元感官、練習肌肉放鬆,結合心理健康知識的教育,更能有效地自我認識,提升練習自我照顧動機。
課程中鄭湘柔心理師首先介紹創傷知情概念,接續帶領收容人完成個人手作苔球、上板植物,以不同顏色的線材代表情緒,邀請收容人梳整自身感受。並且引導收容人完成代表團體氛圍的彩虹染布,創造屬於自己的團體顏色,建立團體歸屬感。一位因中風,導致身體右半邊動彈不得的收容人,開心表示:「沒想到自己有能力可以完成植物纏繞。」另一方面,心理師則觀察到,收容人在看見代表團體的染布作品時,全都目不轉睛觀賞著,讚嘆著表示:「真的很漂亮,我們做得好像還不錯!」。課後問卷顯示,八成學員非常認同課程中體驗到何謂「情緒穩定」,近九成學員認為有習得基本自我調節的策略。藉由課程參與前後施測量表,也的確發現部分學員在課程參與後,感覺到自信和安全感明顯增加。
隨臺灣人口高齡化,監所內高齡收容人數持續增長,嘉義監獄將積極地推動高齡處遇課程,協助高齡收容人因應其心理健康課題,逐步修復高齡收容人心理韌性,建立自我照顧能力,朝向長期心理健康。